AM594 FM107.8

國合會28日舉辦第二屆「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」,聚焦AI治理、資料保護、臨床運用與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。(圖片來源:國合會提供)

國合會全球智慧醫療論壇 藉「以醫帶產」深化友邦合作

(復興廣播電台記者曾子傑報導)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(國合會)28日舉辦第二屆「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」,聚焦AI治理、資料保護、臨床運用與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,探討智慧醫療如何在保障隱私與人權之下,加速臨床運用與跨境合作。副秘書長謝佩芬表示,智慧醫療是開發援助的重要工具,國和會藉「以醫帶產」深化與友邦合作。

謝佩芬指出,AI、大數據與遠距醫療快速改變全球健康治理版圖,智慧醫療是開發援助的重要工具,並且呼應外交部長林佳龍的「榮邦計畫」;但技術落地同時必須正視數位落差、基礎建設、人才培力與資料治理、倫理、隱私等挑戰。

她也提到,國合會在巴拉圭導入醫療資訊管理系,在索馬利蘭導入AI生成電子病歷,積極展現智慧醫療援助的可行模式與效益,並藉「以醫帶產」深化與友邦合作。

旅臺國際學人、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法學院CeBIL中心副主任兼副教授Marcelo Corrales Compagnucci在專題演講中表示,AI 正把醫院轉化為動態數位平臺,公私協作能帶來更快診斷與個人化照護,但也把隱私、問責與信任推至前臺。

他指出,歐盟與WHO等國際AI倫理原則具全球適用性,可讓政府、醫療體系與產業共築可信賴的生態,並且非常適合臺灣在巴拉圭的醫療資訊管理系統中作為參考與運用。

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管所副教授郭年真表示,智慧醫療可望提升效率並減少對醫師人力的依賴,建議政府採風險為本的監管,在保障民眾權益與安全前提下,讓創新先行,試辦後滾動修正。新光醫院國際醫療中心課長羅德毓表示,開發中國家推動智慧醫療,應兼顧永續性,以確保長期效益。

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說明,在開發中國家推動AI智慧醫療時,首要任務是評估該國家的數位化發展現況,並據此量身打造符合當地需求的數位導入系統或制度;副所長邱亞文則強調智慧醫療的人才培育及雙向交流的重要性。

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博士候選人鍾采璇則以非洲AI醫療臨床的實務經驗為例,說明未來應聚焦強化基礎設施、培育在地人才、制定合適的監管政策,確保AI技術的倫理性與普惠性,以實現健康公平與永續發展的目標。

臺灣先進醫資(AdvMeds)總經理黃兆聖則指出,國際開發援助應以能力建構、在地共創與永續經營為基礎,透過「智慧醫療導入」與「護理體系強化」的整合策略,推動以人為本的數位健康轉型。

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譚慶則表示,臺灣具備相關優勢和經驗,可望成為推動國際智慧醫療合作的關鍵推動者;國合會人道援助處處長王宏慈則提出,智慧醫療推動的關鍵在制度重構、人才培育以及尊重當地文化,她也舉國合會在斐濟和巴拉圭等國的援外經驗,強調唯有建立信任,才能讓合作國家感受到一體性。

國合會預計在下一季舉辦的第三屆「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」,聚焦智慧農業運用,屆時也將邀請國內外各界共襄盛舉。

發佈留言

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: XYZScript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