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594 FM107.8

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,25日舉辦《農田方舟—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》新書發表會。(圖片來源:林保署提供)

林保署攜NGO打造生物多樣性棲地 新書《農田方舟》展現生態保育成果

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,25日舉辦《農田方舟—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》新書發表會,透過11篇圖文並茂的實作案例,提供農民具體可行指引,鼓勵農民以友善耕作打造生態農田,共創生物多樣性棲地。

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表示,這本書緣起於民國98年官田水雉農藥中毒事件,當時林保署與慈心基金會合作,輔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,推出「官田水雉友善農產品」,並建立綠色保育標章,開創臺灣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創新模式。

林華慶說明,迄今已有675位農民獲得綠色保育標章、友善農田面積超過938公頃,更從最初保育水雉,擴展至石虎、諸羅樹蛙、赤腹遊蛇等,為超過46種保育類或紅皮書物種提供安全棲地,讓農田真正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庇護所。

而這項農田生態保育行動也與去年6月歐盟通過的《自然復原法》(Nature Restoration Law)理念相近,並符合《昆明-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》所揭示的目標,特別是在「目標3:保護至少30%陸域與海域」的具體實踐上,顯示臺灣農田生態保育與全球接軌。

林業保育署指出,國內近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於淺山地區,這些地區與多數農田高度重疊,為同時守護生態與農民生計,該署推動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」,透過提供農民「生態薪水」,使其不再獨自承擔保育成本,打造兼顧生計與保育的永續農業模式。

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,基金會從關心有機農業演變為農田生態系的發展,保育空間已進展到森林及河流生態系統,他提到,《農田方舟》為世界農業開展的重要著作,期許成為協助農友守護農田生態系的工具書。

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玻表示,經過多年努力,臺灣淺山地帶已有許多生物多樣性,因此一個好的農民,也可以成爲一個好的經營者,透過經營家園的概念,讓農田、生態、家園更好,而這本手冊也能彌補國外農田棲地營造經驗與臺灣不相容的情況。

林保署表示,這是首度以農田棲地營造為主題的專書,該書匯集多年營造經驗,展現政策與民間協力共好的各項實踐成果,是農田生態保育政策的重要助力,而該書除提供農田生態營造的實用準則外,更是深化農田保育行動與社會溝通的有力工具。(復興電台新聞組採編)

發佈留言

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: XYZScript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