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594 FM107.8

台灣公共策益聚焦「新南向Plus」 學者勉青年透過交流擴大影響力

發布時間:2024.08.29

非營利組織台灣公共策益28日舉辦Y’s Day 週三青年日鏈結世界系列,邀新總統府資政蕭新煌、前駐印度公使陳牧民等5位專家學者,以「新南向Plus:臺灣人在南向國家的機會與挑戰」為題,分享臺灣青年、學者與臺商在政府「新南向Plus」的經驗,與會學者也鼓勵臺灣青年善用民主價值,尊重多元文化,勇敢南向,擴大臺灣影響力。

總統府資政暨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指出,李登輝時代就已有「南向政策」(Go South),當時是一個修正的中國政策,希望臺商在西進的同時,也能朝南發展;前總統蔡英文上臺(2016-2024)後重視臺美、臺日、臺歐關係及「新南向」。他指出,蔡政府的「新南向政策」是一個外交區域政策,希望在與中國脫鉤的同時,可以強化世界交流來取代中國,並且加強臺灣與東南亞、南亞各國政府、企業、民間社會與人民的連結。

蕭新煌說明,賴總統的「新南向Plus」則在延續政策的同時,強化經貿、科技外交,擴大臺灣的影響力與重要性。台亞基金會也將持續透過智庫、團體、青年與NGO的合作,推動青年外交、智庫外交與NGO外交,用民間的力量輔助官方外交的推動。

前駐印度公使陳牧民表示,印度是世界人口最多、經濟規模第5大的國家,更是未來3大經濟強權之一,然而臺灣對於印度相當陌生。他指出中、日、韓等國都已積極前往發展,隨著臺商陸續撤出中國,印度將是臺商可以重建產業鏈的重要國家,他並以康揚輔具、台達電等公司為例,說明臺商在印度的發展情況。他指出,此前裴洛西來臺以及臺灣晶片產業的成就,都使印度開始關注臺灣,臺印雙方在安全戰略與科技產業領域都有可以合作的機會。

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,過去產業界對新南向政策持保留態度,但近年因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戰略性競爭,讓世界局勢與全球供應鏈產生巨大改變。徐遵慈強調,臺灣在新南向政策中佔據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優勢,發展潛力遠超過去想像,目前東南亞不再只是發展勞力密集產業,現在東南亞與印度更關心產業升級、數位產業與半導體產業。

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指出,「新南向Plus」政策具延續性也有開創性,賴總統上任後推動價值外交與信賴外交,希望以民主、和平、繁榮作為核心精神。楊昊認為,從民間組織的角度,可以「以發展為為關注,以人為中心,以夥伴關係為執行」,結合跨部門的夥伴關係,以及民間的支持,強化「承諾、溝通、合作」。政府可以在數位科技與半導體、健康、韌性等領域推動政策,而民間則可以通過青年、智庫與NGO等方式促進交流,由點到深化到線並擴展到面,將其作為臺灣的亞洲戰略並得到更多的關注。

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系主任王文岳提到,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願景,到臺商實際落實仍有其落差。臺商要在當地「落地」,往往面臨挑戰,他以華碩進軍菲律賓市場為例,說明菲國零售市場由少數大家族控制,華碩進入後面臨銷售困難,直到花費3年時間建立夥伴關係後,才逐漸打開通路。他強調,目前東南亞積極追求產業升級,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廠,更是重要市場,也是臺灣未來的發展主力。

蕭新煌最後提到,中國以北京共識挑戰華盛頓共識,是「一個沒有原則的原則」,中國也從中找到北韓、俄羅斯、伊朗等獨裁國家形成四大寇。他提到臺灣的民主是一個價值,「但說法可以緩和,不要一天到晚逼人家」,要敦親睦鄰,從善待本國移工、新臺灣人開始,並禮遇來臺高階人才。(復興電臺新聞組採編)

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: XYZScript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