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4日舉辦「國家觀光政策年終檢討」座談會,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研討臺灣觀光產業困境,與會人員分析,陸客觀光產值相較日韓、東南亞高,應重視開放陸客來臺觀光效益,並呼籲政府成立「國家觀光產業促進委員會」,制訂臺灣觀光發展策略,每年開放至少100萬名陸客,解決臺灣觀光「慘」業問題。
智庫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表示,疫情已解封,但臺灣還是觀光「慘」業,去(113)年臺灣流失248萬人次陸客、1,150億觀光產值,旅遊逆差推估達4,436億元,創下歷史新高。
中華優質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表示,疫情前陸客是臺灣最大、產值最高的觀光市場,其產值是日韓客的2倍,雖然二者消費力差不多,但陸客遊臺長達7.5天,而日韓客僅約3.5~3.8天,1個陸客的產值約可以抵2個日韓客、3個東南亞客。
李奇嶽指出,疫後觀光產業復甦比想像中更慘,並影響許多相關旅遊從業人員。他提到,陸客佔臺灣觀光產值一半,陸客不來,觀光市場天花板自動被打對折,境外旅客也因兩岸情勢緊繃以及軍演關係怯步,他進一步指出,「不友善軍演源自政府對兩岸關係的處理過於粗糙,520與國慶演講確實引發不必要臺海紛爭」,他也強調,國際對我旅遊信心消退是最可怕的。
中華觀光管理學會理事長李銘輝表示,相關資料顯示陸客來臺平均1天250美金,日韓100~150美金,南向國家則是50美金,陸客來臺停留約8天7夜,透過環島旅遊促進全臺產業活絡;他也提到,10個觀光客可以養活一個人的工作,若陸客440萬人來臺,相對可以帶來44萬個就業機會。
中華大學觀光學院教授沈冠亞以近期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帶起風潮的Labubu公仔娃娃為例,說明政府新南向觀光行銷、補助政策錯誤,他指出陸客來臺觀光,「文化通、語言通、飲食習慣與住宿條件相似,可以遍布臺灣各個角落,促進在地消費經濟」,這是其他國家無法達到的。她也呼籲整府正視觀光資源同質性高、產業有待轉型、數位技術應用不足、行銷分工不明確、觀光法規有待興立等沉痾問題。
臺灣觀光發展協會柯牧洲副理事長表示,政府說要「觀光立國」,也說要成立「觀光研訓院」但卻淪為空頭支票,而所有經費與資源多挹注在臺灣觀光發展協會,並過度重視國外旅遊商及電商平臺,卻忽略國內觀光產業通路,造成系統性、結構性問題。
前考選部長董保城建議,應修改「發展觀光條例」,並由行政院成立「國家觀光產業促進委員會」,制定臺灣觀光發展策略,也應開放每年至少100萬陸客來臺,且定期向立法院提交報告,以作為預算審查參考。
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副理事長陳靖宜表示,疫情時旅行社不增反減,因為許多旅遊從業人員裂變成為1人公司,彼此互相「靠行」或「車組車」,不僅讓國內旅行社更為競爭,也出現許多亂象,政府應出面進行控管;此外,在醫療旅遊方面,海外臺商希望能讓國外客戶來臺健檢,政府審查流程緩慢拉到約6個月,呼籲政府能放寬相關簽證審查。(復興電台新聞組採編)